1裹糇粮[guǒ hóu liáng]: 谓携带熟食干粮,以备出征或远行。
【引】语出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乃裹糇粮,于橐于囊。” 朱熹 集传:“糇,食。粮,糗也。” 晋 干宝 《晋纪总论》:“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,去 邰 之 豳 ,身服厥劳。故其《诗》曰:‘乃裹糇粮,于橐于囊。’‘陟则在巘,复降在原,以处其民。’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,而不忍百姓之命,杖策而去之。” 清 王昶 《郭舟山庙碑》:“裹糇粮兮争先后,妖星吐芒兮昼纬于天。”亦省作“ 裹糇 ”、“ 裹粮 ”。 晋 刘琨 《答卢谌》:“裹粮携弱,匍匐星奔。” 宋 崔伯易 《感山赋》:“南方诸山,非复昔时,材不爱而木不蕃,畋不时而兽不滋,迨有千里不毛,裹糇莫支,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,犹不能以充其欲。” 元 虞集 《橐驼图赞》:“裹糇启行,致祚八百,史臣作雅,稽古允若。” 康有为 《大同书》辛部:“太平世地地相同,地地平等,不待裹粮远学焉。”
2弓矢[gōng shǐ]: (1).弓箭。
【引】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弓矢者器也,射之者人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” 唐 杜甫 《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》:“戈鋋开雪色,弓矢向秋毫。” 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教养》:“鸟之飞者用弓矢以射之。”
3干戈[gān gē]: (1).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,因以“干戈”用作兵器的通称。
【引】《诗·周颂·时迈》:“戴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” 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世务》:“兵设而不试,干戈闭藏而不用。”《说唐》第一回:“金鼓喧天,干戈耀日。”
4戚扬[qī yáng]: 古兵器。
【引】即斧钺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弓失斯张,干戈戚扬。” 毛 传:“戚、斧也;扬,钺也。” 明 张风翼 《灌园记·田单破燕》:“循环奇正谋猷壮,前后干戈载戚扬。”
5启行[qǐ xíng]: (1).出发;
【引】起程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弓矢斯张,干戈戚扬,爰方启行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吕凯传》:“当躬聚党众,率先启行。” 阿英 《流离》一:“五时启行入城,限定三天内回 巢县 。”
6于胥[yú xū]: 观察。
【引】于,语助词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于胥斯原,既庶既繁。” 朱熹 集传:“胥,相也。”
7永叹[yǒng tàn]: (1).长久叹息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笃 公刘 ,于胥斯原,既庶既繁。既顺乃宣,而无永叹。” 毛 传:“民无长叹,犹 文王 之无悔也。” 晋 陆机 《赴洛》诗之一:“抚膺解携手,永叹结遗音。” 宋 文天祥 《跋崔丞相二帖》:“考引昔今,为之永叹。” 清 陈梦雷 《抒哀赋》:“使慈母戚于重泉兮,严亲闻而永叹。”
8在原[zài yuán]: 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脊令在原,兄弟急难。”后因以“在原”指兄弟。
【引】《北齐书·元坦传》:“汝何肆其猜忌,忘在原之义?”《资治通鉴·宋明帝泰始七年》:“ 太宗 保字螟蛉,剿拉同气,既迷在原之天属,未识父子之自然。” 宋 洪迈 《容斋五笔·〈汉书〉多叙谷永》:“予亡弟 景何 ……尝见 梁弘夫 诵《汉书》,即云:‘唯 谷永 一人,无处不有。’ 弘夫 验之于史,乃服其说。今五十馀年矣,漫摭 永 诸所论建,以渫予在原之思。”
9何以[hé yǐ]: (1).用什么;
【引】怎么。《诗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雀无角?何以穿我屋。”《南史·陈后主纪》:“监者又言:‘ 叔宝 常耽醉,罕有醒时。’ 隋文帝 使节其酒,既而曰:‘任其性,不尔何以过日?’” 明 高启 《卧东馆简诸友生》诗:“何以度兹运?相勖蹈其常。” 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八:“为着人生,不得不别离,却又禁不起别离,你们何以慰我?”
10鞞琫[bǐng běng]: 刀鞘上的装饰物。
【引】也指刀鞘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维玉及瑶,鞞琫容刀。” 毛 传:“下曰鞞,上曰琫。” 孔颖达 疏:“鞞者,刀鞘之名。琫者,鞘之上饰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此诗‘维玉及瑶’连下‘鞞琫容刀’言之,谓以玉饰琫,以瑶饰鞞。”《觚剩续编·圣武成功诗》引 清 徐果亭 《献圣武功成诗》:“韎韦珠作服,鞞琫玉为装。”
11容刀[róng dāo]: (1).作装饰品用的佩刀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维玉及瑶,鞞琫容刀。” 郑玄 笺:“进玉瑶容刀之佩。” 朱熹 集传:“容刀,容饰之刀也。”《释名·释兵》:“佩刀,在佩旁之刀也。或曰容刀,有刀形而无刃,备仪容而已。”《隋书·礼仪志四》:“字有脱误者,呼起席后立;书迹滥劣者,饮墨水一升;文理孟浪,无可取者,夺容刀及席。”
12京师[jīng shī]: (1).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 京师 之野,于时处处。” 马瑞辰 通释:“ 京 为 豳国 之地名…… 吴斗南 曰:‘ 京 者,地名;师者,都邑之称,如 洛邑 亦称 洛师 之类。’其说是也。”“京师”之称始此。后世因以泛称国都。
【引】《公羊传·桓公九年》:“京师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”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教化之行也,建首善自京师始,由内及外。” 唐 韩愈 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》:“京师者,四方之腹心,国家之根本。”一说, 陕西 凤翔 有山曰 京 ,有水曰 师 , 周文 、 武 建都于此,统名之曰“京师”。见 清 顾炎武 《肇域志》。
13处处[chǔ chù]: 定居,
【引】安居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京师之野,于时处处,于时庐旅。” 郑玄 笺:“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,于是处其当处者,庐舍其宾旅。” 朱熹 集传:“处处,居室也。”
14言言[yán yán]: (1).指欢言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于时言言,于时语语。” 唐 孟郊 《自惜》诗:“徒有言言旧,惭无默默新。” 清 龚自珍 《怀我生之先箴》:“吾末从而游,吾恍惚与言言,与语语。”
15于时[yú shí]: (1).于是,
【引】在此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于时处处,于时庐旅,于时言言,于时语语。” 郑玄 笺:“于,于;时,是也。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,于是处其所当处者,庐舍其宾旅,言其所当言,语其所当语。”
16语语[yǔ yǔ]: (1).笑语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于时言言,于时语语。”旧说,论难,谈论。 毛 传:“论难曰语。” 郑玄 笺:“语其所当语。” 唐 王维 《为干和尚进〈注仁王经〉表》:“老僧空空,复何语语。” 清 龚自珍 《怀我生之先箴》:“吾末从而游,吾恍惚与言言,与语语。”参见“ 言言 ”。
17跄跄[qiàng qiàng]: (1).形容走路有节奏的样子。
【引】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济济跄跄,絜尔牛羊。” 高亨 注:“跄跄,步趋有节貌。”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恚恨》:“岂不畏天下窥公侯之浅深与,著绿袍,乘骢马,跄跄正色,谁敢直言?”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结构》:“ 唐 则诗人济济, 宋 则文士跄跄。”
18济济[jì jì]: 庄敬貌。济,
【引】通“ 齐 ”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跄跄济济,俾筵俾几。” 郑玄 笺:“济济,士大夫之威仪也。”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济济者,诚庄事断也。”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臣闻 舜 命九官,济济相让,和之至也。”《隋书·音乐志上》:“其容穆穆,其仪济济。” 宋 司马光 《乞罢详定押班札子》:“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,数有变色分争之丑,臣窃为陛下惜之。” 孙中山 《香港兴中会章程》:“堂堂 华国 ,不齿于列邦;济济衣冠,被轻于异族,有志之士,能不痛心!”
19阴阳[yīn yáng]: (1).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 宋 叶适 《醉乐亭记》:“ 永嘉 多大山,在州西者独细而秀,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,高不孤耸,下亦凝止,阴阳附从,向背以情。”
20流泉[liú quán]: (1).流动的泉水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 宋 周密 《齐东野语·潘庭坚王实之》:“ 庭坚 被酒豪甚,竟脱巾髽髻,裸立流泉之冲,且高唱《濯缨》之章。” 碧野 《雪路云程》:“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。”
21三单[sān dān]: 犹三军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其军三单,度其隰原,彻田为粮。” 毛 传:“三单,相袭也。” 郑玄 笺:“大国之制三军,以其馀卒为羡。今 公刘 迁于 豳 ,民始从之,丁夫适满三军之数。单者,无羡卒也。” 胡承珙 后笺:“三单者,即《周礼》凡起徒役,无过家一人之谓。盖止用正卒为军,不及其羡,故曰单。三军,故曰三单。《传》又云‘相袭’者,相袭犹言相代,则三单之中尚有更休叠上之法。其不尽民力如此。此 公刘 之所以为厚也。”
22彻田[chè tián]: 垦治田地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度其隰原,彻田为粮。” 毛 传:“彻,治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彻为治,非税法之通名也。言治田为粮。”
23夕阳[xī yáng]: (1).指山的西面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度其夕阳, 豳 居允荒。” 毛 传:“山西曰夕阳。”《释名·释山》:“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,随日所照而名之也。”
24皇涧[huáng jiàn]: 涧名。源出 甘肃省 正宁县 ,西南流入 泾河 。
【引】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夹其 皇涧 ,溯其过涧。” 毛 传:“皇,涧名。” 高亨 注:“言沿着 皇涧 两岸而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