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七下反切莫狄切頁碼第248頁,第23字續丁孫
冖覆也。从一下垂也。凡冖之屬皆从冖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作冪,同。
附注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《說文》:『冖,覆也。从一下垂也。』又:「𠔼,重覆也,从冖、一……』又:『冃,小兒及蠻夷頭衣也。从冖,二其飾也。』又:『冒,冡而前也。从冃,从目……』雷浚《說文外編》曰:『帽,《說文》無帽字……又通作冒。』按:冖、𠔼、冃、冒、帽,五形一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十四反切眠狄反頁碼第637頁,第7行,第1字述
覆也。從一下垂也。凡冖之屬,皆從冖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尚書》云:『丕冐海隅。『此其義也。此與爼几字相亂,几俎字狹而高,兩足外向;冖冐字,低廣兩垂,直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七下反切莫狄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409頁,第2字許惟賢第617頁,第9字
覆也。
段注覆者,葢也。
从一下𠂹。
段注一者所以覆之也。覆之則四面下垂。《廣韵》引《文字音義》云:以巾覆。从一下垂。莫狄切。十六部。按冥下曰冖聲。鼏亦冖聲。則亦在十一部。支耕之合也。
凡冖之屬皆从冖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(近代)朱一【密】。即變為幎。
錢一幎即冖之引申字(古作冖)。
字形解说金文作,篆文承之。其形上像帽頂,兩側像帽子下垂的邊緣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;楷書沿之,再變作冖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冖字的相关索引#书籍索引1汲古閣本第488頁,第1字2陳昌治本第623頁,第5字3黃侃手批第476頁4說文校箋第314頁,第12字5說文考正第300頁,第5字6說文今釋第1081頁,第6字7說文約注第1847頁,第1字8說文探原第3853頁,第1字9說文集注第1594頁,第3字10說文標整第192頁,第25字11標注說文第309頁,第9字12說文注箋第2536頁,第1字13說文詁林第7685頁【補遺】第17146頁14通訓定聲第2140頁,第1字15說文義證第659頁【崇文】第2633頁16說文句讀第1012頁17說文新證第612頁,第1字18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72頁,第2字19古字釋要第735頁,第13字